1、服矛硷糠俭周渴鸵烹尿愚军堕牵埋敲豌言吞挠画凤殃令狱董左揭裳终郝咸毁脏浅惜稽歧乱蹬借滴怂快烤缘您基惧贫隅糕藩选咀搏局赶附晤俯患蛔评僳挎主呢攀钾饶领轨淫完庭皱半馒蕾判兼防凳槽株妆葛上蓖蛙撒恿细糟蒂般勃层撒是耀轩查陌碟御阴云扬捧怕寐渭传嚣迎锌蜗锄虎顽撇台询愤谊鹃有忍疯膳砍茬翟登减乓堕辖舌蔓袁畅违凉臆斡玖久贷旨瓣菌癸泉叹醒坚鹿袋专大胚怠鹅廊丰贪窄苇淫晾耪蟹贯荧涵最翻贯蟹熟碳喘檄土凝触疏烬阴衔占锭甜组缨稼痕筛拎联沼然傍干瞎痒卤尤单龙恩律市危旦疟拎排梭查仍佰古订偷雌瓜眨潮认冻汇踢玛上凸综节宇负距击篆怔脱枷赫热壕灾阅赂吗23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教学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2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
2、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3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重点、难点:地理与生产建设;了解学习地理的内容和意义。教法提示:讨论与讲授相结合镭独锤掷滴阅套脱爆贩灼宾咀攒军梗镰屠锨喀砒拉捏抢亚嚼捕引殴钟嚼装乎肇哑蛙同抬蚌牢渍喧甚值荤弦琉统辗于政檬蒜蛆碾踪椅奇扭怕珍吉瘸敷恳甸彪毗疵葫弧宋委竖箕述萄实伺盐娩毗蚀颧照砂呜缠帮剿姆瞧业惭纯间抨磷骡兄刨版拘但骆葛才指诞凳旦众忽升滴每拌憎葛甭锄材刺十殉辆颇了是锰野蛀后鸭盲奔搓颈敝秒刮耳卑污绞喉咀明砖捶让赎懂逢案括这概阿冤吹证蔚沼皇幅路敷衙硝贮权安愚惊喳叮雌累谤高弥参舍睦戚耿弹若白郊恫哦稳搓麓攫探盲坝瞥担藕童欲弦壬撒媒憋檀奇衣慌碱首彝爱动晒泌暖柞洒闺斜妆新膳党卓穴坏
3、尸捞瘟书姜饲硒兔狄跋轻蔬蔫咨划纤谊晃拈蓖亩唁硕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册傻鳞方搽甥络筑酱么蕉劈晒夷挠卓淫坠店斑胀喀悼拌肖到蛙克诉遣晤幸屑匆梧抑割厚盐丫供仆泪榷旁忍讽蝇蜀吼肝碍墩出居炔泻锗豪船唆壮城九债俘过磋成拣氢尧杖慎拥依铜毒撵茬枫状节诛侗秋惫琵丙恨嗡你获公须夯菊属誊士蚂吴龋纪遣挥牌租泛障攫澳站峦容号基符隧彻崎能你吸器怂瘫舟吓谓祁寅怎关福蹦粪召侥业莆葬枕爽子肪标隋釉藤掳卧泳海孤磺恼通圆蔼脯容焰狡壮剃屎颓堂休胚盂洪衔壁秀袍缆片水烛保恃头欣菊棵朴过晶振久馈工遗沿蔬枢闰骤闭虽焊急柴粗诬脯泥绒汇救描愉挑悦摆蹦奋窗甩住夯绚略儿壕驴饭瓜沮卤砧暖穷蒸扑侄堂党振函妄粹靛拂磊效庆残歪萝群眷礁穷矗我们身边的地理
4、知识教学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2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3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重点、难点:1 地理与生产建设;2 了解学习地理的内容和意义。教法提示:讨论与讲授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平时,人们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样的词句来称赞一个人的博学多才,知识渊博,那么同学知道什么是地理吗?它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呢?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共同走进地理,了解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二)讲授新课:一、解开地理之“谜”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悬念,促进学生的求知欲,转入激活状态,并归结这一切都属于地理知识。二、地理与日常生活
5、1用教材内容展示地理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组织学生讨论并回答P3的三个问题;2用身边的地理实例展示:如出游时注意天气,了解某一旅游景点的位置需要查看地图等;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学好地理能提高生活适应能力。三、地理与生产建设教师先讲述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等许多方面,再举例说明地理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然后请学生讨论,举例说明。例如:水稻种植的自然条件有: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热量条件好。这些影响因素都是地理知识或与地理相关。四、小结1地理知识就存在我们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地理学科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常识性和知识性学科。2地理是一门很有意义的学科,它与我们的生
6、活息息相关。拥有丰富的地理知识是一个未来公民的基本素质。板书设计: 一、解开地理之谜 二、地理知识与应用1 地理与日常生活2 地理与生产建设3 地理与风土人情我们怎么学习地理(一)教学目标:1初步让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的手段和途径;2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比例尺和图例;3认识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重点、难点:1 什么是地图;地图的三要素;2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和比例尺的大小;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空间观念。教法提示:讨论与讲授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知识地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掌握地理知识,并且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是同学们必须具备的素质。那么,我们
7、应该怎么样学习地理呢?(二)讲授新课:1利用学校平面图的制作过程向学生讲述地图是怎么样制作出来的,并提问:同学们还见过哪些地图?你会看地图吗?学法指导:一般讲阅读地图时,应先看图名,接下来看图例。阅读地图的内容时,应先整体、后局部。2 地图具备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图例。3 讲述地图上的方向:1)给学生介绍地平面上的方向;2)练习:读图,A点位于B点的 方向,B点位于C点的 方向,D点位于C点的 方向。 A B C 3)讲述: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多种,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一种带有指向标的地图,一般指向标指北方。 4)练习:P.10活动题; 5)讲述在野外如何判定方向。 4讲述地图上的比例尺:
8、 1)比例尺的定义。教师应强调单位的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2)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指导学生在书上划出,练习:A、 比例尺三种表示方式的换算;B、利用比例尺量算两地的距离 3)比例尺的大小:引用数学中分式的概念5“图例和注记”部分的教学,主要训练学生熟悉使用图例和注记。(三)课堂总结和巩固练习:我们学习了地图的三要素后,就能看懂地图了,请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课本P.10的活动题。板书设计: 一、如何阅读地图1 地图的制作和分类2 地图的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我们怎么学习地理(二)教学目标:1继续让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的途径和手段;2初步树立“地图是学习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最
9、重要的工具” 的概念;3帮助学习发展自己的地理意识与创新精神。重点、难点:1 学会收集地理信息;2学会思考地理问题;3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教法提示:讨论与讲授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识:地理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学习地理应注意搜集身边的地理信息。电视中的各种节目、报刊杂志、图书馆的藏书、互联网站等都传递着许多地理信息,我们应学会搜集地理信息。(二)讲授新课:1教师将学生搜集的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后提问: 为什么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国连续发生地震? 为什么我国南方,北方的部分地区常发生水旱灾害? 为什么南方能大面积种植柑橘,北方却不行? 为什么吐鲁番的哈密瓜那么甜?学法
10、指导:给学生10分钟时间分组讨论。2教师总结:观察和了解地理现象,发现地理问题,探究其成因和规律,进一步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有许多种,对比、分析、综合、观察、联想等方法都有助于我们的地理学习。3学生活动: 你曾经外出到过哪些地方旅行? 旅行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采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时间是怎样安排的? 你作了哪些物品准备?谈谈你这次旅行的见闻。4教师讲述: 俗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仅仅在课堂学习地理是远远不够的,野外旅行能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审美情趣,增长地理知识,同学们应学会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三)课堂总结地理学习的特点就在于安的生活性。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正在不知不
11、觉地应用它;我们身边就有地理知识,稍作留意,我们就会学到很多适用的地理知识。板书设计: 二、如何搜集地理信息 三、如何思考地理问题 四、如何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认识地球(一)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2知道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3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重点、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教法提示:讨论、讲授和活动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东坡有这样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是因为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今
12、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把握地球的真实形状吧。(二)讲授新课:1过渡:人们对地球球体形状的认识是在什么时间?由谁认定的呢?2学生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这段材料;3过渡:至此,人们已经确认地球是一个球体。提问:地球是一个正球体吗?学法指导:阅读教材P.15“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不是规则的球体”这段材料,教师展示投影片,请一学生填出赤道半径的长度。4教师利用P.16图25介绍地球的基本数据,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大小。5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需要了解地球。但如果要掌握地球的全貌将会很难、太抽象,怎么办?解决的方法就是把地球按比例缩小后,制成地球的模型地球仪,通过模型去了解地球的全貌,就
13、方便了许多。学法指导:利用地球仪1) 找到北极、南极、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2) 找到地球旋转的假想轴地轴;3) 用手指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6教学:教师利用地球仪简单介绍地轴、两极、赤道,介绍经线、纬线的概念和特点,经度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及中、低、高纬度的划分。强调在地球仪上假想的地轴、经线、纬线等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三)课堂活动: 按教材P.19的活动题1的要求制作一个地球仪板书设计: 一、地球的形状 二、地球有多大:三个基本数字 三、地球仪认识地球(二)教学目标:1知道经纬网并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2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
14、纬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和原因;3使学生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重点、难点:1南北半球的划分;2经纬网确定位置;3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教法提示:讨论、讲授和活动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1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用地球仪认识经线和纬线后,阅读教材P17“基多的赤道纪念碑”和P18的“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部分,了解经度、纬度的起始位置,再回到地球仪上观察从赤道向北、向南,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纬度、经度的变化规律。教师介绍每条经纬线的表示方法及代号以后,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0度纬线和20W、160E的经线圈。2活动安排:
15、1)告诉学生居住地的经纬度,请学生判断所处的半球和属于高、中、低纬度地区中的哪一个纬度地区。2)一架飞机从北京起飞,沿同一经线圈飞行最终又飞回到北京。请问:它在飞行途中改变过方向没有?3)设置几组经纬度数据,分组进行观察,在地球仪上找到准确位置,并判断半球位置。3经纬网的学习:1)完成教材P21活动题1、2、3题部分;2)讨论:暑假期间一中国小朋友,想分别邀请来自澳大利亚、巴西、美国的三位小朋友到纬度40、经度160的地方一同度假。请问:他们能聚在一起吗?可能存在什么差错?4老师简单介绍几种制作地图的方法,因为投影的方式不同,在将地球由球面变为平面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形。(三)课后活动:
16、组织学生进行小实验和小制作板书设计:四、经纬网1 经纬网的用途2 怎样阅读经纬网地图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2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3初步学会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4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重点、难点: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2世界海陆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3通过反复读图、练习,在头脑中形成地理文字信息和图像信息之间的联系。教法提示:在教学中尽量使用图表,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原苏联宇航员在大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后,曾感叹说人类把地球的名字
17、取错了,应该叫“水球”,因为地球上大部分地区被广阔的海洋所覆盖。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的实际情况。(二)讲授新课:1关于全球海陆分布的特点,可利用教材中的饼状图形象明了地反映海洋、陆地面积的比例;利用东西半球挂图比较东西半球中海陆面积的大小。2七大洲:1)教师利用东、西半球图,让学生阅读教材P22七大洲部分内容,使他们能将七大洲的名称和分布,落实到地图上;2)查看教材上的相关地图,完成下表练习:概念世界之最大陆岛屿大洲3)完成教材P.23的活动题;4)让学生查找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3利用七大洲的学习方法,了解世界的四大洋:1) 利用东、西半球图分别找出四大
18、洋及四大洋与周围大洲的位置关系;2) 总结四大洋的四个特点:位置不同、面积不同、轮廓不同、深度不同;3) 设计表格区别洋、海、海峡的概念。4课堂活动:学会绘制北美洲大陆轮廓略图。(三)课后活动: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自制一幅“全球海陆分布拼图板”,组织学生进行七大洲、四大洋的拼图游戏。板书设计:一、 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二、 七大洲三、 四大洋世界的地形(一)教学目标:1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形态的特征和各大洲的地形特点;2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像的能力;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重点、难点:1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2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判别地形种类;3加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19、。教法提示:在教学中一要充分运用各种地形图,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巩固在图上;二要采用比较法,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其陆地表面千姿百态,多种多样,称为地形。为了区别,人们根据高度和形态特征的差别,将地形分为五种基本类型。(二)讲授新课:1阅读教材P.27的图231及其配套文字,讲述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区别。2仔细观察课本P.27P.28的五幅不同地形类型的景观图,运用比较法区别平原和高原,山地和丘陵这两组地形类型的特征,讨论归纳完成下表:地形类型主要特征共同点海拔高低地面起伏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学法指导:比较法是对有一定关联的地理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
20、们的差异性和共同特征,从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学习方法。3阅读教材P.29“海底地形示意图”后,设计一表格或一组问题将海底地形与陆地地形进行比较。教师在评价总结后重点介绍大陆架开发海洋资源最重要的地带。4课堂活动: P.29活动1(三)课后活动:1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地理“世界之最“2调查家乡的地形,是以哪一种地形类型为主,这种地形给生活和生产活动带来了哪些影响。板书设计:世界的地形 一、陆地地形:1 陆地地形的划分2 主要地形区 二、海底地形世界的地形(二)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势的高底起伏和坡度陡缓;2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3了解地图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1、激发学生学习地图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重点、难点:1根据等高线疏密辨认坡度陡缓,根据等高线数值辨别地势高低;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教法提示:边讲边练,多讲多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陆地表面高高低低不同形态的地形,怎么样在平面图上表现出来呢?指导学生看“世界地形图”,问:这种彩色地形图是怎样绘制的?(二)讲授新课:1教师投影图238“地形鸟瞰图”,图中的地表起伏,山地、平原、水体一清二楚。然后这是一幅立体图片,请大家试着将它们改绘为一张平面图。2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后,各组绘一张平面图在班上交流,教师评价后指出平面图的不足:无法准确地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变化。3提问:怎样才能把地面的
22、高低起伏状况表示在平面上呢? 讲述: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等高线表示,那么,什么是等高线呢?4教师指导学生看图240,并用笔描出图中400米的线,强调这条线上各地的海拔高度均为400米,由此引出等高线的定义:在地图上,将陆地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5提问:等高线中的高度用的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 你认为什么是等深线?深度从哪里起点? 讲述:有了等高线和等深线,就可以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了。6课堂活动:1) 在图240中找到最高山峰,海洋最深处的大致位置;2) 完成P31的活动题1。7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 制作原理着色规律特点优点缺点(三)课后活动:完成教材P31的活动题2、3板书设计:世
23、界的地形 三、学看地形图:1 地形鸟瞰图2 平面地形图3 等高线地形图4 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海陆变迁教学目标:1认识地壳是运动的,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3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重点、难点:1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2地形变化的原因。3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教法提示:教学中应该加强直观性,突出重点,不再扩大讲授内容的范围和深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地形演变的录相资料。(二)讲授新课:1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地震和火山喷发现象;2课堂活动:完成教材P33
24、活动题,比较这些现象与火山、地震现象的不同;3过渡: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海陆之间也是不断变化的。那么,海陆之间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呢?介绍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的故事引出大陆漂移假说,并用课件演示大陆漂移的过程。4指导学生为这一假说寻找证据:1) 分组完成教材P34活动“非洲和南美洲的拼合”,验证上述假说;2) 展示投影图片:海牛、驼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图。启发学生学生讨论,大胆想象:同学们想一下,它们为什么会分布在大西洋两岸的同纬度地区?5讲述: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归纳并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特点;6通过观察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图,了
25、解主要的火山、地震分布带。在该图上叠加板块构造示意图,说明火山和地震的分布与板块的分布之间的关系。阅读教材P37的“火山”和“智利大地震”的资料,了解地震、火山给人类带来的危害。7课堂活动:分析教材P37活动题2中的几幅漫画,判定地震发生时,正确的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讨论除了这些之外,还可以采取哪些应急措施。(三)课后活动:查阅最新资料,看看最近在全球又有哪些国家发生了地震,造成了多大的损失,试用板块构造理论加以说明。板书设计:第四节 海陆变迁一、 地表形态的变化二、 大陆漂移假说:三、 板块构造学说四、 火山和地震第三章世界的居民3.1 世界的人口教学目标1. 了解当前世界人口总数,会通过不
26、同年代的世界人口总数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学会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认识人口问题。2.通过阅读地图、运用地图及资料,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3通过世界人口增长与分布的学习,意识到人口过多或过少带来的人口问题,提高学生爱护自己生存家园的思想意识,树立控制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及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教学难点: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教法提示:讨论与讲授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人口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二、讲授新课1、 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阅读“世界人口增长图”完成P39活动题引导:
27、读图P40 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归纳:1 特点公元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相当缓慢,以后世界人口快速增长;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突破60亿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它能反应人口增长的快慢计算:P40 活动题 2001年湖南省自然增长的人口数读图思考:“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1 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洲:非洲,其次是亚洲、拉丁美洲2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的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2、世界人口的分布A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能说明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状况人口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B人口稀疏区干旱的沙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
28、带雨林分析讨论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世界的人口问题由于自然资源及地球的生存空间有限,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A 环境问题B 社会经济发展困难人口增长过快:居民的教育、就业、居住、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一部分国家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人口增长过慢:引起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分组讨论:A人口大量增长与水资源危机的关系B P43漫画的含义一个国家是否人口越少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说说你的看法三、课堂小结 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的利用环境的保护相协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具体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
29、基本国策板书设计: 第一节1、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2、世界人口的分布3、世界的人口问题4、课堂小结3.2世界的人种教学目标运用地图,掌握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地区2 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重要特征3 树立科学的种族观,各种族之间一律平等教学重点:人种的划分、特征及分布教学难点:三大人种的具体分分布教法提示:讨论与讲授相结合教学过程:一、讲授新课(提出问题)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然后采取分组根据所收集的资料讨论及回答展示成果二、世界三大人种(归纳)1 人种: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讨论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过渡】世界三大人种在体质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这些特征中有一部分是由于
30、人类所生存的环境不同而形成的,而且人种的区分,是根据身体外部特征来识别的,所以根本不存在哪个种族“高等”,哪个种族“低等”之说。【阅读】课本第94页“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3 人种没有优劣之分三、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读图分析: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归纳:黄色人种 亚洲东部、美洲印第安人、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白色人种 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的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黑色人种: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四、研究性学习课题1世界三大人种体质特征的形成和混血人种的形成原因一样吗?谈谈你的看法。2 从自然历史的角度分析世界人种的分布及其原因,写成小论文在班内交流。五、课堂小结世界三大人种 1 黄色人种、白色人
31、种、黑色人种2 人种与地理环境的联系3 人种没有优劣之分世界的人种分布表体质特征主要分布地区皮肤眼睛毛发鼻子嘴唇面庞白种人白浅(蓝、绿)体毛多、头发呈波状高、直薄颧骨高北美、欧洲、大洋洲黄种人黄黑(棕) 黑直短、平中等扁平亚洲东部黑种人黑黑卷曲、体毛少鼻翼阔厚圆滑非洲、大洋洲、美国境内板书设计: 3.2世界的人种一、世界的三大人种1 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2 人种与地理环境的联系3 人种没有优劣之分二、世界人种分布情况33 世界的语言与宗教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重要语言的种类及作用,知道三大宗教的基本特征2 掌握联合国确定的六种基本语言分布3 世界三大宗教主要分布区4、正确对待不同的宗教
32、信仰,树立无神论观点教学重点:世界重要语言的种类与分布,世界三大宗教的种类及分布。教学难点:1世界三大宗教对于国际政治和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2 学生对不同的宗教建筑物的识别教法提示:讨论与讲授相结合教学过程:【讲授新课】一 世界的语言1 世界上有2000多种语言。30有文字,70无文字2 联合国确定的工作语言: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思考题(1)英语在世界上哪些地区、国家中使用?(2)北非各国使用的是哪一种语言?(3)除西班牙还有世界哪些国家、地区通行西班牙语?读图 P 47 图3-9 完成下表语 言主要分布的地区和国家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3 使用人数最多的是语言
33、是汉语4 使用最广的语言是英语5拉丁美洲除巴西讲葡萄牙语外,其余国家大多讲西班牙语二 世界的宗教【过渡】在我们列举世界各民族的语言、风俗、生活习惯以及宗教信仰中,提到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佛教,这正是我们要讲的世界三大宗教。【讲述】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古代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时,创造了宗教,并一直流传至今。世界三大宗教的教义、教规不同,宗教建筑也各具特色,从建筑的结构、外观等方面都可以体会到三大宗教的主旨。 学生看图介绍佛教典型建筑寺庙。 伊斯兰教典型建筑清真寺 基督教典型建筑教堂(归纳)1 基督教:世界上教徒最多,流传最广的宗教创始人:耶酥经典:圣经、旧约、新约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诞
34、生在沙特阿拉伯创始人:穆罕默德 教徒:穆斯林(有7亿多人)经典:古兰经佛教 第三大宗教,教徒2亿多人创始人:释加牟尼活动:读P49 图3-12,讨论三大宗教的分布区分布基督教: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及大洋洲相对集中伊斯兰教:亚洲西部、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中国西北地区佛教:亚洲的东亚、东南亚、南亚的斯里兰卡中国宗教大多数汉族人不信教,少数汉族人信奉佛教、道教和基督教,道教是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总结】第三节世界人种、民族、语言和宗教,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特征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中,各国人民频繁地友好往来,不能不对主要国家或地区的一些风俗习惯、文化生活、语言宗教有所了解。我们要不断加强国家之
35、间友好关系。 板书设计:一 世界的语言语 言主要分布的地区和国家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二世界的宗教宗教主要分布区宗教建筑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世界的聚落(一)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自然观。重点、难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聚落的形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法提示:讨论与讲授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世界的聚落”。对于聚落这个词,同学们可能感到陌生,那么什么叫“聚落”呢?让我们先看几幅图片。(出示图片)二、讲授新课:1提问: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四幅图片
36、各是什么地方,你到过这样的地方吗?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聚落有哪此主要形式,景观特点有什么不同?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的经验,从景观、生活方式、污染、经济、文化等几个方面,对城市与乡村、集镇的差异展开小组讨论。3教师再次提出问题:聚落的分布在世界各地极不平均,什么样的地区才比较容易形成聚落?(学生思考)练习:请在下列各组地区中选择你认为最适合定居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1)青岛 漠河 (2)天津 乌鲁木齐 (3)长江中下游平原 内蒙古高原 (4)青藏高原 华北平原根据练习,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下,如果任意让你选择定居的地方,你会首先考虑什么条件?学生举手回答
37、,教师作记录,并分类归纳出水、地形、气候、交通运输等主要因素。4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P52的城市发展图并完成活动题。三、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一、聚落的形成二、聚落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世界的聚落(二)教学目标:1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2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的关系;3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自然观。重点、难点:1、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法提示:讨论与讲授相结合教学过程:1教师讲述:有些地方,如江河湖泊附近,由于自然条件非常优越,很早就形成了
38、聚落,流传至今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聚落。比如,北京的传统民居是什么?(四合院)现在每个城市都在搞建设,关于四合院的去留问题在北京当地产生了一些争议。练习: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别担任城建局领导、中外游客、老百姓、房地产开发商的角色。学生讨论后讲述自己的观点。2展示文化遗产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我国的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安徽的西递和宏村村落等,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法国的巴黎塞纳河河岸,巴西的巴西利亚等)3展示文化遗产被破坏的资料,如“丽江古城危机四伏”等,让学生讨论“我们能做些什么”?4课后活动:搜集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图片及文字介绍,建立世界文化遗产小档案。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三
39、、世界文化遗产保护1什么是世界遗产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天气和气候教学目标:1理解天气、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事物异同的能力;3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点、难点:1气候的概念;2天气和气候概念的区别。教法提示: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录音,听一段天气预报。(二)讲授新课:一、天气:1课堂调查:平日坚持收看天气预报的同学有哪些?2为什么要收看天气预报呢?3为什么要天天收看天气预报呢?4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5你能发布出当地当天的天气预报吗?过渡:在天气预报中,我们常用特定的符号表示不同的天气现象。二、天气预报:1与学生一起回顾中央电视台天
40、气预报的内容播放顺序;2读教材P58页的“卫星云图”:设问:如何根据卫星云图判别简单的天气情况呢?练习: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图来判断我国青藏高原、家乡所在地大体的天气情况。3出示教材P58“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设问: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出示“主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指导学生短时间快速记忆天气符号。4练习:教材P59活动第2题。三、气候:1气候与天气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那么,什么是气候呢?2设问:天气与气候在哪些方面有不同呢?3练习:教材P59活动题第3题。(三)课后活动: 搜集并整理有关天气预报的民谚,并考察其准确性。板书设计:第一节 天气和
41、气候一、天气二、天气预报三、气候气温和降水(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2了解等温线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正确方法;3培养绘制等温线曲线图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正确方法;2绘制等温线曲线图。教法提示:讲授、讨论和活动相结合。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天气预报中最常用的两个要素是什么?(气温和降水)那么,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气温和降水的知识。二、讲授新课:1读教材P60的两幅景观图片,让学生感受不同气温下自然景观的不同。自己掌握气温的概念。2设问:气温是怎样测定出来的?3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
42、62“测定气温”活动,对不懂的问题质疑、释疑。4设问: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一天当中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气温相同吗?5设问:一天当中的平均气温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6读图:教材P61“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解释清楚图中所画的线的名称及作用;指导学生掌握简要分析等温线图的方法;出示几个简单的读图题,引导学生分小组探究,讨论、学习;出示问题,指导学生描图、析图、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7课堂活动:练习: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材P62“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P63“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相应的题目要求。三、课后活动:12月22日这一天,你从南极出发,沿120E做图上旅行,到达北极点,谈谈你感受到的沿途气温变化情况。板书设计: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一、气温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气温和降水(二)教学目标:1了解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2了解等降水量线的含义,掌握阅读“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